荥经被称为“中华砂器第一乡”,2000多年前这里便是砂陶的产地,“荥经砂锅”似乎也早已成了荥经县的代名词,也由此名列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两百多户人家的古城村,几乎家家有作坊,户户卖砂器。据荥经民间传说,古时一要员南巡,经过古城坪,口渴欲喝水,随从寻水至百姓家中,然家贫无物,百姓抠湿泥捏制成器皿烧水,要员饮之,回味甘甜,大加赞誉。传之后世,即为荥经砂器……
时光一下子倒流了两千年
我来到荥经古城村,烧窑师傅胡克忠已经在烧第二窑兰草盆了。作坊中间,一个直径约1.5米的窑洞,中间搭着一块木板,坑里填满了碎煤,一根5米长的铁管上悬着一个绑满细铁丝的窑盖,鼓风机“呼呼”地转动,窑洞顿时冒出一团团热气。
当长木杆吊起的盖子徐徐离开炉子,一堆通体透红的砂器在火光中诞生。这时候最繁忙,烧窑师傅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砂器钩到另一个窑中上釉。由于温度很高,烧窑师傅大多赤裸上身,头戴斗笠,单肩披一片棉被,以抵挡炉火的烘烤。如果在凌晨,釉炉的火焰蹿向空中,释放着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绚烂。假如不是穿越而过的公路,假如不是周围那些现代色彩的建筑,你会觉得时光一下子倒流了两千年。
100多个兰草盆顺利进了窑洞,胡克忠跑到铁管前,吃力地趴在上面,窑盖缓缓离开地面,在空中徘徊一圈后,准确落在了窑洞上。胡克忠这才长舒了一口气,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掏出一根香烟,倚在墙角点燃。大约一小时后,窑洞中的兰草盆周身通红,胡克忠将兰草盆钩到另一个土坑中,倒进锯木屑,再覆上一层炭,顿时,一股青烟腾空而起。不少游客到了荥经,总要起个大早,到作坊看第一窑陶器出窑的场景,那时候,天还没亮,窑洞中的陶器每一件晶莹剔透,比天边的朝霞,还要红艳、迷人。
陶器或许是文明史上最神奇的创造了,早在新石器时期,古人就在制陶,由于陶器的烧制需要上千摄氏度高温,这也是火发现以来一次伟大的革命;直到今天,现代人仍在使用陶器,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。中国古代的陶器,因土质不同,有红陶、灰陶、黑陶、硬陶之分,然而,陶器的发明却不是某个部落的专利,迄今为止,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不制造陶器的部落,成为考古学上一个重要标志。